作者:原创 | 时间:2024-10-18 14:19:19
低空经济,这个依托于低空飞行活动促进产业融合的新兴经济形态,正在快速崛起。在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培育包括低空经济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其中,认为它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此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也强调了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的必要性,进一步显示了国家对这一新兴领域的重视。
数据显示,中国的低空经济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其增长势头十分强劲。到了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的规模已经突破了5000亿元,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增长到2万亿元,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市场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以来,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和城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低空经济和通用航空的发展,这不仅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低空经济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中国低空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低空经济这个概念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在今年被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家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设定了到2030年实现万亿级市场规模的宏伟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五大重点任务和20项具体的工作部署。因此,2024年被业界广泛认为是低空经济的“元年”,标志着这一新兴经济形态正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顾名思义,低空经济指的是在1000米以下(有时可扩展至3000米)的低空空域内,以各种有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及相关的服务和技术所构成的经济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通用航空器的制造、运营、低空旅游、航空物流、应急救援、农林作业等多个方面。它涵盖了无人机、直升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俗称“飞行汽车”)、热气球等各种航空器,并广泛应用于物流、农业、环保、城市建设、影视制作、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低空经济的兴起,不仅为这些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也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振兴国际智库的研究表明,低空经济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且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该体系从产业链的角度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关键环节。上游环节集中在原材料供应和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中游环节包括载荷制造、低空产品设计与生产、地面系统建设以及相关的系统服务和保障,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下游环节则主要关注各类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开发与运营,包括飞行审批流程的完善、空域管控机制的建立,以及飞行体验、城市空中观光、应急救援等多种应用场景的拓展。
在低空经济的众多细分领域中,eVTOL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这个领域不仅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参与,还涌现出了亿航智能、沃兰特航空、时的科技等行业领先者。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不断推动eVTOL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应用,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具有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的特点。它的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涉及部门和领域众多,这些特点使得低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协调和整合各方资源,以实现协同发展。同时,低空经济不仅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还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综合经济形态。这种综合经济形态具有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低空经济,作为近年来崛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承载着技术创新的前沿探索,更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与市场潜力,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新市场空间的拓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低空经济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为了促进低空经济的发展,建议从国家层面争取支持,由市级层面牵头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或平台,整合军队、政府、企业等资源,形成高效、统一的协调机制,构建全域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体系。通过跨区域协同划设空域、精准分类、明确责任归属,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标准规范和工作流程,以实现高效协同监管,确保低空经济项目顺利实施,促进低空领域高质量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与民航局、公安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协调合作,在管理观念上实现从运输航空向低空经济的转变,采用系统的治理方式而非单纯的管理手段,共同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治理措施,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以确保经济发展和安全的平衡,为通用航空和低空飞行服务提供更加宽松和适宜的发展环境。此外,还应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低空飞行监管的应用,提升监控数据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能力,实现空域精细化管理。支持在京科研机构、企业、通信运营商等开发低空智联网、低空飞行管控及飞行调度指挥系统、智能化低空行业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