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 | 时间:2024-8-9 17:43:17
2024年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该文件提出了三种新能源发展的新模式,并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以解决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的问题。
1. 新能源项目将采取新模式发展:
- 源网荷储模式:通过整合资源、优化调度机制和完善市场规则,提高风电和光伏电站的系统友好性。对已配置新型储能但未充分利用的新能源电站进行改造升级,使新能源置信出力提升超过10%。
- 数据中心结合:探索"绿电聚合供应"模式,实现新能源就近供电、聚合交易和就地消纳。整合调节资源,提高数据中心使用绿电的比例,降低电网的保障容量需求。同时,探索光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发电的联营模式,实现绿电的稳定供应。
- 智能微电网项目:在电网末端或未覆盖地区建设风光储互补的智能微电网,提升当地电力供应水平。在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源网荷储协同的智能微电网,增强微电网的自调峰和自平衡能力,提高新能源发电的自发自用比例,减轻大电网的调节和消纳压力。
2. 提高运输电通道中新能源电量的占比:
- 通过合理安排电源投产和加强送受端网架,提升送端功率调节能力,有效增加运输电通道中的新能源电量占比。利用先进的发电、调节、控制技术,降低配套煤电比例,实现高比例或纯新能源的外送。
3. 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
- 编制建设改造实施方案,指导各地进行新能源接网影响分析,建立定期发布和预警机制。在电动汽车发展规模较大的省份,研究配电网可接入充电设施的容量,提升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接网能力。
4. 加强智慧化调度体系设计:
- 适应新能源和新型主体对电力调度的新要求,推进调度方式、机制和管理的优化调整。加快新型调度控制技术的应用,实现调度与电力市场的衔接。创新有源配电网的调度模式,特别是在分布式新能源、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新型主体发展较快的地区,探索应用主配微网协同的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
5. 开展典型地区高比例需求侧响应:
- 在尖峰负荷问题突出或新能源消纳困难的地区实施高比例需求侧响应。建立需求侧灵活调节资源库,优化调度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和价格机制,激发需求侧响应活力,实现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或以上,推动典型地区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10%左右。同时,建设一批虚拟电厂,利用源荷储资源,提升电力保供和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