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 | 时间:2024-8-1 15:39:29
在2012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省级新质生产力指数总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到2022年,省级平均新质生产力指数增长约为2012年的2.5倍。从不同阶段来看,2017年至2022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2012年至2017年的增长速度,显示出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科技指数增长最为迅速,突显了创新作用的日益增强。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持续演进加速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创新型劳动者和新劳动对象的涌现也推动了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教育水平提高和科技普及,高技能劳动者不断涌现,实现了人才赋能;同时,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型劳动对象的提升也提高了生产效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等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催生了新劳动资料,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和根本特征。智能算法等虚拟生产工具为生产活动提供了更准确的预测决策和持续的效率提升。
我们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对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中国各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2年至2022年间行业新质生产力增长约5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长期位居前列,显示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科技水平等方面的良好发展。详细数据表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最高,这表明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行业多为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行业,充分体现了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相反,传统产业排名较低,突显了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这三大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在深入进行。未来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为2.73%,战略性新兴产业为2.39%,显示出这两大产业正处于培育和壮大阶段。其他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年均增长率达到2.79%,转型升级速度较快。
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东部地区具有较高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应加强已有优势产业的高端化和智能化进程,同时引导资本和技术向科技创新和新兴领域流动,以保持和扩大领先优势。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应强化基础科研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推动这些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针对关键城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应制定精准的城市层级差异化政策。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应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甚至世界级创新中心,引领地区和全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发展潜力较大的二线及以下城市,应鼓励其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并通过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互补共赢的局面,共同提升整体新质生产力水平。
面对各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需要对各行业实施精准施策,特别是支持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于新质生产力增长较快、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行业,应推广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引导行业内企业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鼓励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跨界融合,例如推动制造业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对滞后的行业,应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援助,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