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Promise. We Deliver.

储能市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原创 | 时间:2024-6-20 16:37:47

宏观层面来看,世界正处于新一轮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地缘政治和极端天气频发引发的全球供应链矛盾加速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去风险化思潮上行。以美国商品进口为例,2022年至2023年,美国从墨西哥进口商品的价值增长了近5%,达到475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价值下降了约20%,跌至4270亿美元。这是墨西哥时隔20多年来首次超过中国,成为美国进口商品的最大来源国。

因此,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下,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正在加速进行。光伏及锂电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新型制造产业已处于全球绝对领先的地位,以美欧为首的国家及地区正在通过各种政策及手段,例如:《IRA》、《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碳边境调节机制》,建立北欧电池联盟等,不惜代价的试图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全球贸易正在从效率模式转为安全模式,价值链趋于本土化,我国处于逆全球化暴风眼之中,也将直面世界产业链重构带来的冲击。新的定位下产能过剩以及需求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整体自上而下转型的阵痛仍将持续,企业需要可以适应储能产业在地缘格局中的不断再平衡,实时改变自身来迎接整体大环境重塑带来的挑战。

微观层面来看,中国能源转型对电力的供应提出了巨大挑战。随着向脱碳目标的迈进,电动汽车、电器、热泵以及电气化工业、交通运输和农业等耗能需求将大幅增加。与此同时,5G、自动化、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数据需求激增,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对于电力的需求,尤其是清洁能源的需求。结构性较高的电力需求以及过渡性电力供应的不稳定相结合,在未来或将导致更大的电力波动。为了缓解日内和季节性电力的波动,并确保持续的电力供应,电网可能依赖两个支柱:大型储能系统和灵活性发电(例如:火电,煤电灵活性改造)2023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中表示,发展日间级储能技术是我国碳达峰(2030年)前推动电网向动态平衡过渡的保障,多种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共同发展是中国储能市场发展的趋势。因此,短期来看,我国储能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现阶段仍呈现商业化不足,应用场景单一等问题。但随着能源转型的不断推进,储能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深度参与我国的新型电力市场建设,并探索出更多应用场景及商业模式,随着碳中和进程发展逐渐成熟。根据EESA预测,若保持现有增速,中国储能装机规模在2030年(碳达峰期间)将超过260GW,远超过IEA2030中国电力部门净零排放所需储能(180GW)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