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Promise. We Deliver.

科创兴邦:政府招商引资往往最注意的是什么?

作者:原创 | 时间:2024-5-31 17:58:35

一、招商引资活动缺乏创新。现在招商引资已成为许多地区政府部门和园区的年度核心工作,从政府高层到招商、经贸、宣传等部门,每天都忙着围绕招商引资展开活动,包括参加展会、拜访企业、拜访上级主管部门,外出考察、交流经验以及接待投资商等。这些活动本无可厚非,但在实践中,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宣传往往搞得声势浩大,与高昂的招商引资成本相比,所取得的成果显得微乎其微。中西部地区的软硬件条件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通常招商引资效果并不理想。

二、强调特殊“超国民”优惠政策。优惠政策一直是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法宝。然而,在后危机时代,为了在招商引资竞争中获得优势,各地纷纷打破国家土地、税收法规及相关政策,竞相压低价格,导致恶性竞争日益加剧。从长远来看,单纯依靠政策优惠的低水平招商引资并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顾具体条件,忽视长远利益,不仅无法实现招商引资战略目标,还会面临招商引资风险。如果把招商引资竞争简单地等同于优惠政策竞争,可能会导致以下不利影响:①不利于本地内资企业的发展;②竞相提供优惠,忽视招商引资环境的优化;③容易造成资源配置扭曲;④出现短期行为,增加后期招商的风险。成功的招商引资最终还是要建立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之上。各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必然会趋于一致,其吸引力也会逐步减弱。同时,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来看,当地应该着重改善或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才能长期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招商引资活动缺乏创新。目前,招商引资活动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如印发招商项目册、召开信息发布会和参加经贸洽谈会等。然而,这些活动缺乏对招商引资内在规律的真正把握。例如,各地宣传招商引资宣传册时,基本上都会强调劳动力、地价、物产等资源优势,而投资商最关心的是投资所在地的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前景。许多政府招商引资机构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专业素质,对项目的推介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模式:刊登城市名片、推出项目清单、举行大型推介、邀请领导出席、设计签约仪式、营造动感场面等。然而,对活动后续的关键环节,如效果评估、绩效检验、意向跟踪、商机整理以及渠道联系等跟进工作,却缺乏充分的认识与运作。

四、招商引资缺乏战略性。一些地方政府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不计条件地向投资商让利。然而,投资商投资的根本目的是获利,必然选择有利可图的市场。一味地强调政策优惠,实质上等于无条件让利。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制度、知识产权同样是重要资源,其创造出的价值远高。于有形资本带来的增值。要想引入这些重要的资源,就不能仅仅凭借自身的优势资源,还要为这些无形资源的引进创造良好的环境。错误的政绩观将导致不求实效、劳民伤财、不惜以人民的辛勤劳动为自己捞取政绩的行为,进而产生各种形式主义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不顾条件地向投资商让步。

五、过度“抓大放小”。很多地方政府将“招大项目,招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工作,甚至不惜动用巨额资金,出让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不考虑不良资本和企业的负面影响。实际上,投资商在初始投资时会比较谨慎,一般会先进行少量投资,试探投资效果,只有在效果理想时才可能大规模投资。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大项目,忽视了一些小项目的投资,结果却一事无成。招商引资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来定,不能一味追求大项目。从那些操作性强的小项目开始,是一种更为现实的选择,成功率更高,而且项目谈判和审批过程也更容易。

六、过度强调招商引资量化指标。为了完成招商引资战略目标,很多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地制定招商引资任务,将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层层下达,甚至规定了完成任务的时间,并实行“一票否决”,将招商引资与个人工资、奖金、职务晋升挂钩。为了完成招商引资指标,这些部门疲于奔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一方面,他们忽视了对已引入投资商的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各地招商引资部门频繁地“高招”,导致过度竞争。